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任務書和路線圖。今年以來,特別是進入秋冬季,南京建鄴生態環境部門攻堅克難,有針對性地從氮氧化物污染入手,通過全域治理、全線防控,將污染物指標從全市排名最高降到最低,有效地改善了區域空氣質量。
《意見》中要求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聚焦秋冬季細顆粒物(PM2.5)污染,加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力度,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深入實施清潔柴油車(機)行動,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持續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
南京市建鄴區作為主城區,無工業源污染,但氮氧化物指標卻居全市最高,特別是進入秋冬季,氮氧化物污染占空氣污染的主要比例。既然沒有工業污染源,為何氮氧化物指標那么高?今年以來,建鄴區把氮氧化物污染防治作為攻堅的主要突破口。通過研究發現,氮氧化物的種類很多,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環境學中的氮氧化物一般就指這二者的總稱。目前城市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大多來自于燃料燃燒,即人為源,如汽車流動源、工業窯爐等固定源。通過持續性檢測,工作人員鎖定了重型柴油車輛(渣土車為主)的尾氣排放這一主要污染源。
建鄴生態環境局利用在全區布設的75個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結合衛星遙感數據,空氣監測無人機快速檢測,通過“區生態環境保護調度平臺”預警分析系統和氣象變化規律,對全區所有快速通道進行了持續半年的數據追蹤監測。全區平均每晚有3000余輛過境的渣土車、1000余輛混凝土攪拌車以及近400臺夜間使用的非道路移動機械。這些車輛尾氣排放的污染物是建鄴區氮氧化物年度均值高出全市30%的主要污染來源。
針對渣土車尾氣污染,在南京市攻堅辦的指導以及市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幫助下,建鄴生態環境局細化了區域內渣土車運行的管控方案,設置重點區域禁行區,調整夜間施工審批,嚴查高排柴油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多部門協同設卡、檢查駐點幫扶。通過政府和工地、渣土單位協同管控等一系列治理防控的“組合拳”,根據數據監測,截至11月底,建鄴區域整體氮氧化物指標與去年相比,在月度均值高出全市30%基礎上降至10%左右,下降率達到20%,有效驗證了建鄴區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效性。
下一步,建鄴區將進一步根據全區空氣污染變化規律,加強全域治理,全線防控,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