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 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 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廳 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 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 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等12部門印發《“十四五”內蒙古自治區清潔生產實施方案》,全文入下:
“十四五”內蒙古自治區清潔生產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十四五”全國清潔生產推行方案》,結合我區清潔生產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標
到 2025 年,自治區清潔生產推行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工業領域清潔生產全面推行,農牧業、服務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領域清潔生產進一步深化,清潔生產整體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清潔生產產業不斷壯大。
到 2025年,工業能效、水效較 2020年大幅提升,自治區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不變價)下降13%,自治區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不變價)下降12%。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10萬畝。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總量比 2020 年分別下降2.06萬噸、0.14萬噸、4.14萬噸、1.62萬噸。化肥農藥使用強度保持負增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廢舊農膜當季回收率達到85%,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3%以上。城鎮新建建筑全面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自治區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農牧廳、住建廳、交通廳、商務廳、能源局按照職責分工落實)
二、突出抓好工業清潔生產
(一)加強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清潔生產評價。對標節能減排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嚴格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應采取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單位產品能耗、物耗和水耗等達到清潔生產先進水平。鋼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煉油、焦化、電解鋁等行業新建項目嚴格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對不符合所在地區能耗強度和總量控制相關要求、不符合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或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等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予以停批、停建,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低水平盲目發展。(自治區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能源局按照職責分工落實)
(二)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健全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推行機制。引導企業改進和優化產品和包裝物的設計方案,減少產和包裝物在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在生態環境影響大、產品涉及面廣、行業關聯度高的行業,創建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探索行業綠色設計路徑。健全綠色設計評價標準體系。鼓勵行業協會發布產品綠色設計指南,推廣綠色設計案例。(自治區工信廳落實)
專欄 1 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工程
重點實施輕量化、無害化、節能降耗、資源節約、易制造、易回收、高可靠性和長壽命等關鍵綠色設計技術應用示范,按照國家發布的綠色設計評價標準,培育發展一批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自治區工信廳落實)
(三)加快燃料原材料清潔替代。加大清潔能源推廣應用,提高工業領域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對以煤炭、石油焦、重油渣油、蘭炭等為燃料的工業爐窯及燃煤鍋爐,積極推進清潔低碳能源、工業余熱等替代。因地制宜推行熱電聯產“一區一熱源”等園區集中供能模式,替代小散工業燃煤鍋爐,減少煤炭用量,實現大氣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源頭削減。推進原輔材料無害化替代,圍繞企業生產所需原輔材料及最終產品,減少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所列化學物質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促進生產過程中使用低毒低害和無毒無害原料,降低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含量,大力推廣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油墨、涂料、膠粘劑、清洗劑等使用。(自治區發改委、工信廳、能源局、生態環境廳、住建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四)大力推進重點行業清潔低碳改造。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律法規標準,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推動能源、鋼鐵、焦化、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一行一策”綠色轉型升級,加快存量企業及園區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在國家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率先達峰。在鋼鐵、焦化、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等行業重點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推動一批重點企業達到國際清潔生產領先水平。(自治區發改委、工信廳、能源局、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專欄 2 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工程
鋼鐵行業。大力推進非高爐煉鐵技術示范,推進全廢鋼電爐工藝。推廣鋼鐵工業廢水聯合再生回用、焦化廢水電磁強氧化深度處理工藝。
石化化工行業。開展高效催化、過程強化、高效精餾等工藝技術改造。推進煉油污水集成再生、煤化工濃鹽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精細化工微反應、化工廢鹽無害化制堿等工藝。實施綠氫煉化、二氧化碳耦合制甲醇等降碳工程。
有色金屬行業。電解鋁行業推廣高效低碳鋁電解技術。銅冶煉行業推廣短流程冶煉、連續熔煉技術。鉛冶煉行業推廣富氧底吹熔煉、液態鉛渣直接還原煉鉛工藝。鋅冶煉行業推廣高效清潔化電解技術氧壓浸出工藝。
建材行業。推動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推廣水泥窯高能效低氮預熱預分解先進燒成等技術。(自治區工信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落實)
三、加快推行農業清潔生產
(五)推動農牧業生產投入品減量。深入實施控藥減害、控肥增效行動,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水平。集成推廣應用新型肥料、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高科學施肥水平。開展主要農作物農膜使用適宜性評價,科學使用農用薄膜。嚴格執行《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規范》,加強飼料添加劑監管。(自治區農牧廳落實)
(六)提升農牧業生產過程清潔化水平。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集成推廣節水技術,支持旱作農業發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化肥減量技術。全面推廣健康養殖技術,開展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加快構建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清潔生產技術體系,大力推廣種養加一體化發展模式。(自治區農牧廳落實)
(七)加強農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完善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積極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加強農膜使用、回收管理,推廣普及標準地膜,推動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有效防治農田白色污染。因地制宜采取種養結合、就近還田利用方式,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力度。在糧食主產區、畜禽水產養殖優勢區、設施農業重點區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區等農業廢棄物資源豐富區域,以及沿黃流域、“一湖兩海”等重點流域推行農牧業清潔生產,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案例。(自治區農牧廳落實)
專欄 3 農牧業清潔生產提升工程
實施節水灌溉。在糧食主產區、地下水超采區因地制宜發展微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傳統井灌區力爭全部改造提升為高效節水灌溉,河套灌區因地制宜探索開展黃河水澄清利用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化肥減量替代。集成推廣測土施肥、水肥一體化、機械深施、增施有機肥等技術。在糧食和蔬菜主產區推廣有機替代部分無機肥技術。
農藥減量增效。支持一批有條件的旗縣,重點推進綠色防控,推廣物理、生物等農藥減量技術模式。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培育一批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專業合作社。
秸稈綜合利用。以中央投資項目為依托,堅持整縣推進、農用優先、發揮秸稈還田耕地保育功能、秸稈飼料種養結合功能、秸稈燃料節能減排功能。
農膜回收處理。以主要用膜地區重點,依托國家農膜回收示范縣項目,探索農膜回收利用有效機制。(自治區農牧廳落實)
四、推動建筑領域清潔生產
(八)提高建筑業清潔生產水平。持續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加快推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光儲直柔”建筑,嚴格管控高耗能公共建筑發展。大力推進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提升建筑節能低碳水平。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推進建筑用能電氣化和低碳化發展,開展建筑屋頂光伏行動,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加強建筑垃圾源頭管控,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推廣使用再生骨料及再生建材,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大施工揚塵和道路揚塵的治理力度,提高道路機械清掃率,提升道路保潔水平,減少環境揚塵污染。(自治區住建廳落實)
五、加強交通運輸領域清潔生產
(九)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和高效運輸組織模式發展。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建設通遼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蒙西公鐵國際物流產業園等物流園區,完善多式聯運基礎設施,提升發展多式聯運保障能力。強化組織協調,做好第四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工作。推動公路運輸企業與鐵路、航空貨運、郵政快遞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多式聯運經營活動。優化城市配送車輛(包含郵政配送車輛)通行管理,提升城市配送運輸服務水平。發揮鄂爾多斯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引領作用,引導鼓勵城市配送企業強化信息共享,通過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先進模式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務水平。(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落實)
(十)推廣新能源公交車輛和低碳出行方式。指導各盟市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規劃》,落實城市交通綠色出行分擔率、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公交車占比、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等發展目標。研究制定高速公路服務區、公交場站等配套建設充電設施的補貼政策,保障新能源公交車輛運行。(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落實)
(十一)推進智慧交通發展。加強智慧交通頂層設計,完善系統功能模塊,加強TOCC平臺應用,為自治區交通運行監測、綜合資源調度、公共出行服務等方面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支撐。深化交通污染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交通能耗與污染排放監測監管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研發。推進廢舊材料和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等領域技術研發。協同推進綠色交通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融合發展。(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落實)
(十二)加強清潔能源及節能產品應用。積極使用清潔能源,推廣二氧化碳空氣源熱泵、LNG加氣拌合站等新產品、新技術。統籌做好瀝青廢料循環利用和工業固廢利用,在新建項目和改擴建項目中,將舊路路面廢料利用于新建路面結構層,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按照地區特點和工程內容,因地制宜推廣溫拌瀝青和工業固廢,在新建隧道工程中使用智能通風、照明系統等。(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落實)
六、推進服務業清潔生產
(十三)著力提升城市服務業綠色化水平。鼓勵引導餐飲、娛樂、住宿、倉儲、批發、零售等服務性企業堅持清潔生產理念,采用節能、節水和其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技術和設備,改善服務規程,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推進賓館、酒店等場所一次性塑料用品禁限工作。從嚴控制洗浴、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等高耗水服務業用水,推動高耗水服務業優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全面推廣循環用水技術工藝。推進餐飲油煙治理、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自治區商務廳、水利廳、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落實)
七、加強清潔生產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
(十四)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強清潔生產領域應用基礎研究。推進余熱回收、廢棄資源循環利用,大力支持節能減排技術開發和應用,構建重點產品生態設計和綠色供應鏈,研發固廢高值循環利用技術設備、多源廢物協同處理與生產生活循環鏈接技術。探索氫能在冶金、化工等領域示范推廣,攻關氫能高效催化利用技術。圍繞智慧農牧業關鍵核心技術和短板技術,加強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手段的集成應用,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廢水高效處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節水技術研發。(自治區科技廳落實)
(十五)推動清潔生產技術裝備產業化。積極引導、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裝備,著力提高供給能力。發揮清潔生產相關協會和聯盟等平臺作用,大力推進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清潔生產技術裝備應用,加快清潔生產關鍵共性技術裝備的產業化發展。(自治區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能源局、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六)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服務業。創新清潔生產服務模式,探索構建以績效為核心的清潔生產服務支付機制。加快建立規范的清潔生產咨詢服務市場,鼓勵具有競爭力的第三方清潔生產服務企業為用戶提供咨詢、審核、評價、認證、設計、改造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務機構責任追溯機制,健全清潔生產技術服務體系。(自治區發改委、工信廳、生態環境廳、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專欄 4 清潔生產產業培育工程
支持開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氫能冶金、涉揮發性有機物行業原料替代、聚氯乙烯行業無汞化、磷石膏和電解錳渣資源化利用領域清潔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清潔生產核心技術裝備的企業和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清潔生產服務機構。(自治區發改委、生態環境廳、工信廳、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八、深化清潔生產推行模式創新
(十七)創新清潔生產審核管理模式。探索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分級管理模式,對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的企業以及生產、使用、排放涉及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中所列化學物質的企業嚴格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對其他企業可適當簡化審核工作程序。鼓勵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評價認證,對通過評價認證且滿足清潔生產審核要求的,視同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動清潔生產審核與節能審查、節能監察、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許可等管理制度有效銜接。探索清潔生產區域協同推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行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整體審核試點。探索研究將碳排放指標納入清潔生產審核。(自治區發改委、生態環境廳、工信廳、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專欄 5 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工程
以鋼鐵、焦化、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為點,積極支持園區或產業集群申請國家整體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探索建立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審核新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自治區發改委、生態環境廳、工信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九、組織保障
(十八)加強組織實施。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加強組織協調,牽頭建立廳際聯席會議制度,按期調度工作進展,推動本方案實施,督促目標落實、責任落實、工作落實。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牧廳、商務廳、市場監督局、能源局等部門按照職能分工抓好重點任務落實。地方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大力度鼓勵和促進清潔生產,結合實際確定本地區清潔生產重點任務,制定具體實施措施。(各盟行署、市政府,自治區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九)完善法律法規標準。結合實際,探索開展自治區促進清潔生產的地方性法規制定工作。將清潔生產、節能節水、綠色低碳循環等列為地方標準重點征集領域。編制發布地方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目錄。(各盟行署、市政府,自治區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落實)
(二十)強化政策激勵。各級財政積極探索有效方式,支持清潔生產工作。依法落實和完善節能節水、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強化綠色金融支持,引導企業擴大清潔生產投資。加強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結果應用,將其作為階梯電價、用水定額、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管控等差異化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清潔生產激勵制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工作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依法給予表彰和獎勵。(各盟行署、市政府,自治區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落實)
(二十一)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根據國家安排部署,建設清潔生產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地方清潔生產能力建設。組建清潔生產專家庫,開展多層次的清潔生產培訓。深入開展清潔生產宣傳教育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推行清潔生產的良好氛圍,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各盟行署、市政府,自治區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落實)